1. 卓玛运势网首页

桑榆之年是什么意思

桑榆之年是什么意思 桑榆之年的拼音
桑榆之年是什么意思 桑榆之年的拼音
“桑榆之年”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班彪传》,指人年届六十。唐代诗人罗隐《自叙》诗云:“六十又三岁,桑榆忽如许。”桑榆之年是什么意思?桑榆之年是指所有60岁以上的晚年老人,60岁以上都算是桑榆之年。桑榆,意为衰老或晚年。语出《周易·系辞上》:“古之贤人,劳于求贤,逸于使能。故大贤则劳于求贤,逸于使能。”意思是说,古代贤人只要不求功立名,就会享受高寿。因此人们常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汉代文学家扬雄《法言·孝乎》:“岁在甲子,时复会于桑榆。”晋代文学家潘岳《西征赋》:“夫何桑榆之晚而叹岁之促哉?”《左传》昭公五年:“夫子年八十六而忧。”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岁在甲戌,在戊寅,在己卯……而余皆系于桑榆。”这里的“桑榆”都是指人老而晚景凄凉,“桑榆之年”即指人晚年的日子很苦。一、《周易·系辞上》中的“古之贤人”《周易·系辞上》是由孔子作的《易传》中的首篇,共六章。孔子认为“易”是“变化”的,即通过变化的方法来“变化”世间万物,并把《易传》和《周易》分成两部分,其中《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的《经》主要是讲易经之义及《易传》之义;而《传》则主要是讲“易”的应用及操作方法。在这六章中,孔子把《易传》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观念作了进一步说明和发展。在孔子看来,这些观念和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重大发展,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大贤则劳于求贤,逸于使能”这一原则。其具体内容是:古代贤人“劳于求贤,逸于使能”,因为只有“劳”才能求取贤才,“逸”才能使人们安逸地生活下去。二、晋代文学家罗隐《自叙》诗中的“桑榆之年”1、《晋书·周弘正传》载,东汉末隐士罗隐,“年六十有三”,即他今年六十岁又三岁,而他的生年、墓志皆不详。2、晋代著名文学家王嘉《拾遗记·晋武帝太康元年》记载,有位叫皇甫谧的人,他“六十又三岁”而死。3、《旧唐书·高祖纪》记载,唐高宗李治让他的弟弟永隆皇帝李旦继位,永隆二年(681年)李旦让其弟唐高宗李治继位,次年(684年),“桑榆之年”的罗隐就被贬为广东韶州(今韶关)司马。4、南朝梁诗人萧纲《别》诗:“桑榆非所望,离别岂堪悲。白露零所风,夕阳暗所悲。”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岁在甲戌,在戊寅,在己卯……而余皆系于桑榆。”关于“桑榆之年”,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桑榆之年”,它与“白首穷经”正好相反,就是人到老年,虽然有学问、有才学、有才华,但是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学问很大、学问很好的人,而是经过了许多磨难才学有所成。这也是“桑榆之年”的另一种说法。因为这两种说法都和人的晚年有关,所以,人们常用“桑榆之年”来表达晚年生活的凄苦。《阅微草堂笔记》中就提到了“桑榆之年”的一个故事:有人问:“吾年已六十有三,尚无所成,何以谓之桑榆?”答曰:“桑榆之年不若白首穷经之年也。”这个故事中的“白首穷经之年”就是指一个人从童年到老年时期,是很坎坷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yf.com/113790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