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卓玛运势网首页
  2. 星座

《属相》古诗,蜀相古诗杜甫

《属相》古诗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指成都西北郊的诸葛亮祠堂,因诸葛亮曾受封武乡侯。所以诸葛庙又称武侯祠。

锦官城:即成都城。据说因为此地有锦江,织锦在其中洗涤则色泽鲜明,故名锦官城。也有说此地织锦业发达,汉朝设锦官管理,又名锦城。

三顾: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刘备曾三顾茅庐访问他,请他出山,共图大业。

两朝:诸葛亮先辅佐刘备,又受刘备托孤,辅佐刘禅。

《属相》古诗,蜀相古诗杜甫

杜甫拜谒武侯祠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因为关中饥荒和某些政治原因,便舍弃了华州司功参军这一官职,全家从华州搬迁到秦州,结果在秦州没能得到期望中亲人(侄儿杜佐)的帮助,杜甫一家人又在这年的十月离开秦州,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去。在这期间,杜甫度过了他这一生中最为穷困的时期,同年十二月,在同谷县只居住了一月光景的杜甫,又携家人南下至成都。在这些不断搬迁、颠沛流离的过程中,诗人杜甫目睹了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写下了许多深刻的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作品。如在担任华州司功参军时,从东都洛阳回华州途中,所写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也在羁旅途中见识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但和他的诗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对江山社稷和人民命运的担忧和期望。

杜甫到西川成都后,暂住在西郊浣花溪边的草堂寺。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初,杜甫便在亲人和友人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茅屋。在经过了一年中从东都,到滑州由华州到秦州,再由秦州到铜鼓,如今又由同谷到成都的颠沛流离之后,杜甫这才算是暂时有了一个安居之地。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中年以比较快乐的一段时光。在成都时,杜甫寻访过多处诸葛亮的遗迹,这首流传千古的《蜀相》,便是杜甫初到成都时拜谒武侯祠时所作的一首七律。

《属相》古诗,蜀相古诗杜甫

杜甫草堂

诗歌鉴赏:

首二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点出了武侯祠所在,锦官城外,古柏参天、气象不凡之地便是诸葛祠所在之地。“何处寻”三个字潜藏着诗人去此地的原因,即因为诗人对诸葛亮的孺慕之情,所以前去追思。“森森”二字写出了祠堂内古柏参天树木,森肃静穆的气氛,这些柏树不仅是祠堂的所在的标志,更是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贞的品质,也是孔明与刘备君臣际会,受天下人爱戴的代表。在杜甫的另一首诗《古柏行》中有写道“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就是一样的意思。

第二联写进入祠堂后所见的景色,台阶两边的春草,自顾自的逢春发绿,藏在树叶间的黄鹂空自叫的好听,“自”与“空”二字可以互训,草木本来无情,只管年年变青,哪里理会人事沧桑。只有人才会由此触发光阴流逝,斯人不归的悲感。

第三联以工整而凝练的对仗评价了诸葛亮的毕生业绩和高尚品格。上句引用了三顾茅庐的典故,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为蜀国国主运筹帷幄,以图统一天下的功绩。道出了“蜀相”在三国鼎立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中不可磨灭的功劳。下句称赞他辅佐刘备父子忠心耿耿。着重在“老臣心”三个字,强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三顾和两朝相对,且正好包括了诸葛亮的辅佐事业自刘备三顾茅庐开始,而以辅佐刘婵告终的全过程。

最后两句是最感人的名句,诸葛亮一生为兴复汉室,统一天下而耗尽心血,然而功业未竟,终因操劳过度而死于军中,年仅54岁。这一事实本就使人痛惜,更何况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给后世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这正是诗人为之泪流满襟的。“英雄”二字并不仅仅指跃马横枪的马上英雄,而是兼指古往今来一切有志于为振兴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人物。其实杜甫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是英雄之人。这一联概括的英雄们由诸葛亮的赍志而殁而产生的强烈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那悲壮的心情不但使英雄们读之泪流满襟,而且可以警顽起懦,使平庸的人读后也不禁要肃然起敬,受到精神上的震动。

参考书籍:葛晓音《杜甫诗选评》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yf.com/127339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