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卓玛运势网首页
  2. 八字

四川南充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民间祭祀祈福活动:四川南充蜞蟆节

  四川南充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建成至今2200多年,早在唐尧、虞舜之前便谓“果氏之国”,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作为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民俗底蕴丰厚,今天的传统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就是南充民间的一项祭祀祈福活动--蜞蟆节。

民间祭祀祈福的蜞蟆节
民间祭祀祈福的蜞蟆节

  蜞蟆节,亦写为蛴蟆节,又称“十四夜”,是流行于南充市金宝、积善、车龙、三会、双桂、盘龙、七宝寺、多扶、莲池、会龙等十来个乡镇的一种祭祀祈福活动,在地域上属于南充西河流域。每年的正月十四晚上,人们都要点燃自制的蜞蟆灯,舞着火把,抬着彩龙,敲罗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

  关于蜞蟆节的起源,按照当地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屯兵四川,驻扎南充西河流域,遭遇官军围剿,战场上你来我往,尸横遍野,瘟疫流行,百姓遭难。时值开春时节,正遇蜞蟆纷纷爬出泥洞鼓噪繁殖之际,人们便将生病咳嗽哮喘之声与蛙鸣之声联系到一起,将这些瘟病统称为“蜞蟆瘟”,而蜞蟆自然也就成了的灾害祸首及幽冥之物。

  这时有个云游高人点化乡民,为防止蜞蟆瘟危害人间,应在每年正月十四夜晚,扎制蜞蟆灯并且送走瘟神,以求生活平安美好。由此逐渐演化出送瘟神祈福运的蜞蟆节,并在南充西河流域这一块不大的土地上传承下来,如今已有近370年的历史。

  而关于蜞蟆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虽然没有那么具体的历史指向,但还是和小孩咳嗽有关。据说小孩患百日咳是由蜞蟆引起的,要想娃娃不生病,道人术士的高招便是扎制蜞蟆灯并且把它们送回水里,以防蜞蟆将瘟病传染给孩子。

  从长期以来参与蜞蟆节的主体多是小孩这点来看,第二个传说还是有其现实的依据。当然,孩子们爱热闹,哪一个节日他们不是重要的参与者呢?而且就祈福来说,谁都会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制作蛴蟆灯一般以四川乡村最常见的物品--生长于房前屋后的慈竹、毛竹和水竹为主体,配以纸张糊制而成。选一棵粗的竹子砍下,剔除枝桠,按两米左右长短斩断带回院坝。先将一段竹子划开劈成粗篾,把它们编织成一个个篾环。

  然后,再将竹竿的顶上一段轻轻锤破,借篾刀之力轻轻扳开,把篾环放入其中,撑成一个纺锤形的空间,那里面是用来安置蜡烛的地方。接着,再用浆糊将纸糊在纺锤体的外面,既用于成型,也具有防风罩的功能。最后糊纸时,在一侧留有一可掀动的纸帘,便于安放蜡烛和进行点火的操作。

  按照习俗,做好的蛴蟆灯都会放置在房间以外,可见虽然现在人们在形状上已经赋予蛴蟆灯千变万化的造型,但其作为祈福避祸象征的初始意味,还是被人们所牢记。夜色悄然降临,街道上人群慢慢聚集起来,人们手持各种蛴蟆灯,相互展示。

  天色渐晚,人们用火柴点亮蛴蟆灯里的烛光,此时人群还要唱起蜞蟆节的歌谣:“(送蜞蟆)十四节,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摇嫩竹)”十四夜,摇嫩竹,你也生,我也生,我和嫩竹打老庚。你也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样长“;(摇嫩竹)”嫩竹爹,嫩竹娘,我与嫩竹一样长。“

  吟唱之声随着队伍的行进穿过庙宇,蛴蟆灯汇成的长龙游动着穿过地头,接近水边,慢慢散开,如吸水之蛟龙,俯向水面。一只只蛴蟆灯被插进水田里,烟花绽放开来,孔明灯冉冉升起,有虔诚者手持彩灯,双手合十仰面对天,默默颂着心中的祈愿。

你可能也喜欢:节日大全:西方传统节日有哪些?元宵老民俗:避灾求福的“走三桥”海南元宵闹春民俗:海口换花节趋吉避害,深入人心的春节习俗--讨吉利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yf.com/34009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