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卓玛运势网首页
  2. 风水

北京风水格局(北京风水格局图解)

北上广深是我国发展最好的四个地区,很多人都有过北漂的经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容,一个地方的发展,跟风水是有关系的,风水是天道与地利配合运用的学科,包含了数、运、理、气、象、煞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有人说未来离火运南方会有更好的发展,认为北京风水气数已尽,这是真的吗?北京风水格局(北京风水格局图解)

【北京风水格局】

地理环境是构成北京风水的基础,北京就建筑在这太行山和燕山两条山脉交会之地,北面、西面、东北面三面高山环绕,形成天然群峰,拱卫着这座气势非凡的文化古都。北京北扼居庸关,右耸太行山,左面是沧海,南襟河、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在燕山与太行山山脉的聚接处,王脉在此生发,然后由西北向东南一路奔腾而来。再看北京城外部的格局,前面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明堂,泰山左耸为龙,华山右耸为虎,嵩山为前案,东南入海口为水口,其中有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在此汇聚成永定河,正是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脉旺局。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首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别的都城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在中国的传统风水概念中,北方之神是玄武,玄武属水,因而城北必须有山,以山压水。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北京北部的格局完全符合这一规律,以山造形,以形成势,虽阴犹雄,巍巍挺立拒敌于千里之外。

但玄武后来被封为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三灵。青龙和白虎,后来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九天玄女。从方位神的地位,大家也可以看出北方的重要了吧?

北京城里的“双龙”布局

有关专家对北京景山地区的遥感航摄照片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里的古代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形状貌似一组拟人化的建筑。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相互印证。他们惊奇地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蔚为奇观。

北京的“双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明代北京城建筑的这种“双龙”布局,反映了在华夏民族历史上君权神授的思想。在一种观念看来,北京乃兴龙之地,帝王乃天降龙种。这种神奇的双龙布局设计是中国古人的艺术造诣,还是天然的巧合,仍然是一个谜。

北京古城墙缺个角

翻开北京交通图,很容易就看到一条环形的线路像窗格似地镶嵌在北京城的正中心,把北京城分出城内城外。它就是二环路,北京古城墙遗址的位置。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今天,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据说,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北京是风水当中非常棒的一个城市。北京是以故宫为中心修建的左右非常对称的城市建筑群,是三朝:元、明、清,历时几百年不倒。北京的风水是很不错的。这里面尤其要提到的是我们曾经在明朝的时候崇祯年间,1635年,当时就有出版物,当时叫《地经景物略》记载的黄城西,墓陵深,秋冬令令,俨然一排古墓临森。当年北京周围松林丛密,道路上只容一个人骑马单行,茂密的山林带来了丰盛的水源,钓鱼台、金鱼池、常年是泉水,许多地方是泉从地涌。

但曾经污染问题、风沙问题很严重,为什么?有城市建设和改迁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我觉得是人类,整个环境大发展、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我们的生态和我们的工业的发展不均衡,没有大家阴阳的平和,所以导致了一种失衡。

北京城东西南北是非常清晰的,东面有西山、昆明湖,包括万寿山,同时还有水,山水并一的,靠山背水。昆明湖和万寿山地貌朝向正好是形成了我们西北向东南的流向。并且朱元璋后人在修了有名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整个北京风水最好的地方。

当时请的是江西派,风水分两个派,李系派,是从福建发起来的,李系派研究的是室内和居室的风水,但两派都是用罗盘测出更多的信息,进行调整,来达到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的统一和谐的目的。

古代帝王讲究“面南背北”登基坐殿,要求的是背(北边)靠着山,面(南面)向着大河和平原。北京的北面是燕山山脉,南面是永定河,又面向着华北平原,正是帝王建都之地。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因此多朝选则定都北京。明成帝朱棣更是迁都北京,以阴阳八卦思想兴建北京城,更显天子之气。

【北京风水气数已尽】

风水先生眼里公认的中国境内“三条大龙”究竟是什么。

堪舆书上说了,“龙”,即山;“龙势”,即山的走向。据唐杨筠松的《撼龙经》载,中国境内的“龙”为地球上四大龙中的“南龙”,是“须弥山”的支脉。《撼龙经》对中国境内山水的地理功能给出了定义——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分肢擘脉纵横去,气血勾连逢水住。

《三才图会》中的中国三大干图 风水学家以为,天下山脉祖于昆仑,成“三龙入中国”之势。“三龙”即山脉的三大干系:北干系指黄河以北广大区域诸山,中干系指黄河和长江之间地域之山系,南干系指长江以南区域诸山系。

中国境内的“龙”——

气结昆仑,形象质朴,既分南北,则南龙阳而清,北龙阴而浊。有始必有终,有行必有止,始而复终。

具体说来,有北、中、南三条大龙——

黄河以北的山脉属“北龙”:自北寰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入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奉岳;次一支包汾晋之原;另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甚高;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乐。

黄河以南、汉水以北的山脉属“中龙”:为关中之山,皆为蜀汉而来。支至长安,而尽关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山,东尽泰山;一支自汉水以北,生下尽扬州。

长江以南诸山属“南龙”: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左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右边一支分散为江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其一支为衡山,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包湘沅而北,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

对中国境内的“三条大龙”,帝王家。中龙尊贵孰堪伦,水绕山环四海均。我祖祖陵钟厥秀,须知昭代万年春。南龙一干亦多奇,当代高皇始帝之。惟有金陵称胜慨,高祖下作上天梯。

从上面所分出的“三条大龙”来看,中国古代三大代表都城北京、西安、南京,正巧分别位于北、中、南三条龙的身上面。

南京的“龙头”(也称“龙脑”)是明孝陵所在的钟山,以“龙头”为首,南京共有五大风水名山,一是东郊的钟山,二是东北郊的栖霞山,三是北郊的幕府山,四是东南郊的方山(天印山),五是正南方的牛首山(牛头山)。另外,如今已进入主城区的名山还有鸡笼山、狮子山、清凉山等。

这些风水名山所在地,也是传统的风水宝地,历代墓葬甚多。

在这些名山中,南方的牛首山是最有个性的,在中国也算是独一无二的风水名山。

从北向南远看,此山两峰争高,如一对牛角,故称“牛头山”,明朝时改称“牛首山”,其实是一个意思。此山也是中国佛山中有名的“江表牛头”的所在地。

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后,初作宫阙,郭璞说,建阙不利于皇宫风水,建议不作,实际是建议晋室不要大兴土木耗钱财。丞相王导闻言,指着牛首山两峰说,“此天阙也”。牛首山是天阙一说,由此而来。

牛首山与栖霞山并称,有“春牛首,秋栖霞”之美誉。其风水之好,风景之美,早有论言。宋朝善于看风水的道士李思聪,曾对牛首山的龙势作过详细考察,在其著《堪舆杂著》中称——

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溧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生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变作冈龙,至麻田止。中抽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虽为钟山,应龙打水,归聚明堂。

此山还是一座有民族节气的山,当年,南京民族英雄岳飞曾在牛首山设阵,大败兀术率领的金兵,至今还有岳飞抗金故垒遗存。岳飞的名词《满江红》便作于此——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京“龙翻身”在东吴孙权定都建业时期,风水最旺时则在明朝。朱元璋在安徽随郭子兴起兵后,最终灭蒙元夺得天下,于 1368年正月称帝于应天。据《明史 ?冯胜传》(卷一百二十九)载,有一次,朱元璋来了兴致,命儒士们以钟山为题赋诗。有个叫邓伯言的对称,“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朱元璋听了一下子激动了起来,拍案叫绝。邓伯言以为惹怒了朱元璋,当时竟吓得面如土色。

实际上,朱元璋对南京的风水到底能否支撑朱氏明朝万年基业,心有疑惑,并不是天天这么高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四郊的名山很感兴趣,经常带着一班臣僚观山川形胜,探风水奥秘。他发现,南京周边所有山都面向都城,呈朝拱状,独牛首山“不太听话”,背主南望,不向北顾。这让迷信风水的朱元璋,对这头“牛”很满意。怎么办?朱元璋施出了他当皇帝的特权,要治牛首山的大罪。据明杨仪《明良记》载,朱元璋“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当年秦始皇为断东南天子气,鞭打了方山,一千五百年后,朱元璋故伎重演,鞭了相距并不太遥远的牛首山,治它的罪,又打了它一百大鞭。

出这个馊主意的,说不定就是朱元璋的御用风水师刘基。执行朱元璋命令的是地方官员,后来朱元璋发令将牛首山归太平府编置,就是这么回事儿。因为这原因,后来牛首山的税、丝等“山林收入”,便由太平府收纳。

朱元璋似乎对牛就是有仇,在南京江北的六合一带,便有朱元璋杀牛的传说。据传,朱元璋曾在六合金牛山给“徐百牛”家放牛。一天饿急了的朱元璋想吃牛肉,便和几个放牛娃一起,合伙偷杀一头小牛。为了有个交代,朱元璋将牛头放在山的西侧,牛尾放在山的东侧。晚上回家,徐百牛发现少了一头牛,便问怎么回事,朱元璋胡编道,有一头牛赖在山上不回来。徐百牛一呼唤,山上果然传出了牛的回应声。牛死了怎么还有回声?因为朱元璋是真龙天子,头尾那么一摆,牛复活了——金牛山由此得名。

这只是传说,其实因为此山外貌很像一头牛,才叫金牛山的。而且,此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发生地也不同,在安徽凤阳的金桥村也有类似的传说,但东家由徐百牛,换成了刘大秀,当地有山,因此叫“烀牛锅山”。另外,宿州打鼓山也有类似传说。

这些均可能来源于明人王文禄著《龙兴慈记》,“圣主(朱元璋)幼时与群牧童儿戏以车辐……杀小牛犊,煮食之,犊尾插入地,论主者曰:陷地裂去矣。主者拽尾转入地中,真以为陷也。 ”

朱元璋鞭了牛首山一百下之后,心里觉得还不解恨,再命令有关人员给牛首山“加刑”戴刑具,在主峰上“牛鼻子”处凿一洞孔,用铁索穿孔锁起来,将“牛头”硬拉过来,向北俯首称臣,甘拜下风。

当年朱元璋下令挖凿的洞眼,如今已找不到了。但更遗憾的是,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因在牛首山发现了铁矿石,于是当地政府在此大挖,把牛头上的一“角”也挖了,一双牛角(主峰)如今只剩下一角,“双阙”成了独阙——传说中牛首山的风水被彻底破坏了。

斩龙尾:数丈铜钉埋山厌胜据说朱元璋对离他住处不远,皇宫后面的花山,也不满意。此山在钟山西南麓,在今贵山附近。

朱元璋为什么对花山不满?原来也因为这山“不听话”,有作祟之嫌。《明良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钟山西南一冈,势若飞走,每视即与旧形不同。 ”对付花山,朱元璋采用了厌胜的手法,“乃用铜钉数丈埋山中,筑于城下。曰以城为索,缧 (léi)以縏( pán)之。”意思是,用数丈长的铜钉埋到山中,然后凿去山头,把城墙砌在上面。朱元璋称这是把城墙当铁索,用绳子把山的手脚捆住,让其无法作祟。

南京周边的名山,朱元璋是严禁老百姓随意践踏的,为了惩治此山,朱元璋破例允许老百姓肆意在花山采樵、砍伐林木。

此山现已不在,当年此山与钟山是相连的,朱元璋为了建造城墙,把此段山凿开了。此山在明皇宫后面的“龙尾坡”附近,民间因此戏言,说朱元璋这是“斩龙尾”。此处是今南京市区的要道口,出东北城的必经之路。

朱元璋对牛首山、花山“采取行动”一事,在《金陵琐事》等多部明人笔记上均有记录,可见此事在当时是盛传过的。

可能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朱氏皇帝多迷信 ,特别是倒数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竟然想去挖女真人的“祖坟”救国。天启二年(公元 1622年),朱由校把位于北京西南大房山系九龙山附近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帝王陵寑,全部捣毁了,以泄女真人“王气”,断其龙脉。

当时,女真后裔努尔哈赤已统一了女真建州各部,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在东北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起用这个国号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复兴当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

后金定都辽阳,势力日盛,在关外侵城略地,对大明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明朝时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透顶,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之下,大明政权摇摇欲坠。当时,有臣僚告诉朱由校,努尔哈赤在东北逞能,是“金国余孽”作乱,因为 300多年前入葬的京西金帝陵“王气”再起。朱由校遂采纳了破风水、断龙脉,泄“王气”之妙计。

此妙计,其实是歪招,说白了,就是挖努尔哈赤的祖坟。天启二年、三年(公元 1622年、 1623年),朱由校先后两次派人去九龙山掘陵搞破坏 ,从地上到地下,从里面到外面,辉煌一时的金国帝王陵被全部捣毁,不留一座。在砸毁全部地面建筑后,又掘开各陵地宫,用散落在地的石柱、栏杆一类的建筑构件和乱石塞死。

为了彻底绝断女真王气,经堪舆师指点,他们在金国首陵——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所在的“龙头”上动土,硬是“砍”掉一大块山石,又在龙头下所谓的“咽喉”部位掘挖一个大洞,让女真这条“龙”成为死龙。

明人惟恐不彻底,又在各陵址上建起了多座关帝庙,*女真的“王气”。还特别在睿陵原址修建“皋塔”一座,请来与岳飞一道抗金的南宋名将牛皋,与关公一起,给大明王朝“抗金”。为什么要在睿陵原址建“皋塔”?据说“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有人起初怀疑此事,因为《明史》上不载。实际此事是真实存在的,见于清康熙二年玄烨御制碑文,碑称“谓我朝发祥渤海,气脉相关 ”,康熙讥之是“明惑形冢之说”、“厌胜之术”。金国帝王陵让朱由校破坏掉了,女真的“龙脉”也让他挖断,但最后却是朱姓天子大运不在,自己的王气泄了,被满清夺走了江山。为何?康熙一语道破天机,“从来国运之兴衰,关乎主德之善否。上天降鉴,惟德是与。有德者昌,无德者亡,与山陵风水原无关涉。 ”

元朝廷捕杀“真龙天子”

虽然天子气龙脉是不可信的,但有的皇帝就是迷信。迷信王气的朱元璋,当年也差点因此让元朝廷给“镇压”了。

朱元璋出生于 1328年,时值元末。这一年,元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病死后,出现宫廷政变。签枢密院事燕帖木儿,集百官于兴圣宫,宣布迎立元武宗海山次子、 25岁的图帖睦尔;时丞相倒剌沙在上都,闻政变,于当年九月,赶紧拥立皇太子、 9岁的阿速吉八继位,史称天顺帝。但在位仅一个月,十月份,43图帖睦尔带兵入上都,阿速吉八不知所终,图帖睦尔当了皇帝,史称元文宗。次年,即天历二年(公元 1329年)正月,图帖睦尔让人迎其兄和世来当皇帝,史称元明宗。但到八月份,图帖睦尔便将仅当了 8个月的皇帝老大毒死,自己重新当皇帝。连老皇帝也孙铁木儿在内,不到两年,死了三位皇帝。这元宫廷也真够乱的,民间说是气数将尽的征兆。

此时,民间刚好出现了真龙天子出世的传言,有善于望气的术士称,此“天子气”出现在江淮一带,于是朝廷下令捕杀这名真龙天子。安徽凤阳民间三千年故事《三洗凤阳,七洗濠梁》(与凤阳相邻的宿州一带则叫《九洗南宿州》),是这样说的——

元朝的“青天剑”设在南京的紫金山。它很像现在的天文台,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日月星辰、天灾人祸无不知晓。一天,“青天剑”向朝廷上报,真龙天子正月初七正午时,将出现在凤阳城南门。真龙天子有七八岁,头顶银碗,身着红袍,左手撑绿绫伞,右手捧白玉玺,胯下一匹黄骠马,吹、弹、拉、打,乐队伴奏。

44朝廷派重兵将凤阳城四个城门围得水泄不通,正午时分果有一个小男孩往南门外走:满头秃疮,因太阳晒得发痒。左手拿一片荷叶,遮住直射秃头的阳光;右手捧一块四方四齐的豆腐——这是他在城里讨饭时用讨得的两块钱买的;麻脸上两道浓鼻涕过了“河”,浑身上下*,被太阳晒得通红。腿裆里夹着一根黄亮亮的小秫秸,嘴里不住地唱着“咚咚锵 !咚咚锵!”这小孩浑身散发出酸臭味,是个要饭的啊,这样的小孩也能是真龙天子?官兵见了,一个个嘟囔着鼻子,让他从人缝穿过。原来这正是朱元璋。满头秃疮——“头顶银碗”,身着红袍——皮肤晒得通红……这之后,朝廷又再次捕杀,却仍未得。加上朱元璋生下不久,官府也曾派人到凤阳捕杀过一次真龙天子,这样,前后三次在凤阳一带捕杀真龙天子,好多小孩被冤杀,此即所谓“三洗凤阳”。民间传说显然不可信,戏说的成分太浓,但似乎并不是捕风捉影。明代官编史料《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七)上有这样的文字,证明元朝曾为真龙天子出世而采取过大动作——元时太史言,圣人生江淮。按谶索之,竟不能得,盖天启。

清朝好像没有出现过昏君,灭亡是因为气数吗?

「气数已尽」,什么是气数已尽呢?

举个例子,李自成在檄文中写到「嗟尔大明,气数已尽」,明末天灾频发,内有流寇四起,外有狄虏入侵,朝堂上党同伐异,官场上贪气成风。根据后世的分析,还有鼠疫爆发,经济崩溃等诸多因素,怎么看都是一幅末日景象,确实是「气数已尽,天要亡我」。

那清朝历史上,能被称为昏君的几乎没有,它是为什么灭亡的呢?

原因一:百姓生活得不到保证

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

……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原因二:经济的不均匀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主要食物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都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笔笔皆是。

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

原因三:精神上的鞭打

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百姓并不想要这份工资,拉到一半往往连夜逃跑。“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出来加入民夫队。

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yf.com/57212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