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卓玛运势网首页
  2. 生肖

五戒是什么,佛教戒律中的五戒是什么

学佛之人,当谨遵戒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五戒。其五戒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也是出家人必须遵守的人生准则,因此不可不重视,因此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五戒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吧。

五戒是什么,佛教戒律中的五戒是什么

五戒之不杀生

学佛之人都会尽量不去杀生,所以才有了吃斋一说,因为杀人的因果报应非常强大,所以不能轻易接触。例如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不能直接杀生,还不能见解杀生,例如卖菜刀、**的人就是最简单的例子,因为杀生需要利器,所以贩卖利器者,其业力也是非常大的。当然佛陀为了照顾学佛之人的身体,所以才有了“三净肉”一说,意思就是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不为我杀,这种肉大家可以放心吃。

五戒之不偷盗

偷盗之人,其下辈轮回,必将被穷苦加身,因为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一般的表现形式为,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五戒之不邪淫

所谓的不邪淫其实不是指禁止做阴阳交合之事,而是特指不和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淫秽场所。

五戒之不妄语

出家人不打妄语,说的就是出家人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

五戒之不饮酒

所谓饮酒乱性,不仅对身体不好,还对自己的心性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为了修行着想,学佛之人一般都是禁止饮酒的,虽然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以上四戒,所以佛陀也把禁止饮酒列入五戒之中。

推荐阅读:佛学者自我修行之法修行打坐没耐心要怎么做学佛故事,观世音菩萨是否存在

什么是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的含义如下:

1、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不妄语、不饮酒。

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目的是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

扩展资料:

一、皈依者的行持:

1、亲近善知识:我们皈依之后,应该亲近善知识;

2、听闻正法: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3、依教奉行:我们不止要听闻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为榜样,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法;

4、护持与供养: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法师们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伟大情怀,依据佛制清苦办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继续流传,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护持与供养的。

二、五戒的细微分别:

1、一是杀戒:杀生有二种不同区分。一是故意要杀害众生。二是无意之中发生误杀众生,不论是故杀或误杀,同样都是叫做杀生。对持戒教徒说来,都犯了杀戒。在国家尊严的法律,杀人放火同样是犯罪行为,定要治罪,受到刑罚;

2、二是盗戒:不与而取之叫做盗,佛教信徒对于他人钱财东西,金银宝贝不论多少大小,都不可偷盗。他人不给你,绝对不要暗暗偷取盗窃。可是盗戒,有八种差别,相当复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皈五戒

五戒都有什么?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行,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佛教中五戒、八戒、十戒分别为:

五戒,一不杀生戒,不杀生物也。二不偷盗戒,不取不与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语戒,不为无实之言也。五不饮酒戒,不饮酒也。

八戒,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

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八不得坐高广大床上,九不得非时食。十不得捉钱金银宝物。小乘沙弥沙弥尼戒也。

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点击阅读全文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yf.com/59169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