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卓玛运势网首页
  2. 八字

山东文化有哪些特色,山东文化有哪些

  据我们所知道的山东文化有哪些呢?不同方面的文化有不同的代表意义,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山东文化有哪些的相关文章。

山东文化有哪些
山东文化有哪些

山东文化有哪些

  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说起叫响全国的山东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剪纸最初是用来当作窗花,后来才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刘馆长说,山东的剪纸历史悠久,从发明造纸之后就逐渐出现了。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千佛山庙会

  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济南的老百姓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

  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山腰兴国禅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祭海

  祭海是山东沿海地区的渔民在出海时祈求神祗保佑的典祭活动。青岛、烟台、威海地区沿海渔民历来有祭海的习俗,他们多在海边立龙王庙,并尊龙王敖广为海神。

  青岛即墨周戈庄的祭海活动相传源于明末。清明节前,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到龙王庙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

  改革开放以后,渔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渔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祭海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典活动,而是作为一种风俗沿袭至今;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单纯的祭神变成了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上网节。

  

  山东戏曲艺术有哪些

  山东地方戏曲在文化进程中,山东人民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富有山东味的艺术形式。人们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并根据时代的风尚不断继承与创新,生产出各种戏剧、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人民在艺术活动中娱乐、接受教育、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

  山东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先后曾有几十个种类流行。被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的柳子戏。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在山东流行极为普遍。吕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东琴书产生于鲁西南民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扬琴伴奏,艺人说唱民间小曲。

  山东琴书流行到黄河下游广饶、博兴一带,极为民间所喜爱,扬琴艺人层出不穷。其形式为坐唱,艺人渐渐感到不足以尽情尽意。1900年前后广饶县著名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第一次将山东琴书改作化装表演、上演节目为《王小赶脚》。他们用竹竿、、布扎成驴形,崔兴乐扮二姑娘、身绑道具驴,做乘驴状,时殿元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琴书顿时活了起来。

  听见旺相(艺人薛金田的绰号)唱,饼子贴在门框了,足见当地群众痴迷到何种程度。此后,琴书艺人争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的三十多个县份。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遍布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黑龙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

  吕剧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两垄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华夏。

  建国前演出化装扬琴的班社主要有时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兴杨长兴的顺和班、黄文征的黄家班、张传海的庆和班等。建国后政府文艺部门倡导和扶持地方戏曲,吕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吕剧团、惠民地区吕剧团。研究、创新吕剧艺术,上演的许多传统吕剧都被拍成电影,从而扩大了影响,推动了吕剧的繁荣,仅山东就有29个专业吕剧团,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也都成立了专业吕剧团。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后,80年代吕剧又重新繁荣起来。

  早期著名演员有时殿元(1863-1948年),时克远(1902-1980年)、李同庆(1911-1972年)等。50年代以后出现的著名女演员郎咸芬,在现代吕剧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实,很受观众欢迎。同期的著名女演员还有林建华,王俊英等。

  山东美食文化有哪些

  酥锅

  山东淄博人对于过年(春节),特别的重视。过去人穷,过年也特别的隆重——早早的就准备年货,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年节大菜,在各种各样的博山年节菜中,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著名的博山酥锅。

  博山人对于做酥锅,有一种近乎神圣的意思——家家都做,好像没有了酥锅就不是过年。所谓穷也酥锅,富也酥锅,那是说做酥锅的原料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搭配。你家条件好,可以整鸡整鱼的做进去,他家条件差,也可以把些鱼头鱼尾,碎肉鸡架什么的做进去,也叫酥锅。来客人了,盛上一盘:尝尝俺家酥锅!所以有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之说。

  很多外地人都知道有这么一道名菜,但仍有很多人没吃过。原因是这道菜做法很麻烦,平时很少有人做,只有过年,才是家家做酥锅的日子。但这道菜还是被吃过的人念念不忘,逐渐的向外地传播开来,先是博山所在的淄博市,又随着交通的发达,逐渐传播到山东其他地方以至更远的地方……

  到了大家都脱贫以后,博山酥锅逐渐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做法,再后来,就形成了加工产业,使用真空包装,装袋卖到全国各地。好多人吃过,说真是一绝!好多人想学着做可就是做不出那个味儿。而博山人却是不屑于吃袋装的,他们说那是工业化食品,不够正宗。

  德州扒鸡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

  据《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以煮鸡为生,他家将杀好的鸡两腿交叉别入膛内,再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名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了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更使人胃口大开,那时叫作五香扒鸡。

  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在灶中加了很多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为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

  此后,禹城五香脱骨扒鸡名声大振,南北驰名。王明奎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春卷

  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品种有韭黄肉丝春卷、荠菜春卷、豆沙春卷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春盘始于晋代,初名五辛盘。

  五辛盘中盛有五种辛荤的蔬菜,如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等,是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用的。唐时,春盘的内容有了变化,春盘的内容更趋精美。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类似记载,明代食谱《易牙遗意》中也有。到了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制作春卷,一般要经过制皮、调馅、包馅、炸制4道工序。

  武城旋饼

  旋饼是山东武城传统名点。相传崇祯17年春,李自成攻打北京,路经武城,闻香下马,带领身边随从径入小小的馅饼棚,饱餐之余,兴致勃勃地看了馅饼师傅的旋转技艺,说你闪持着馅饼牌子,看这做法岂不是旋饼吗?于是,武城旋饼因此而得名。

  武城旋饼选料精良,面要上等,肉要瘦肉,其制作更加讲究,和面要根据四季温度的不同掌握软硬,并反复揉捏,馅有猪肉的、羊肉的、牛肉的,也有鸡蛋的,厚如指,大如盘,色泽褐油亮,外皮油酥焦脆,内馅松软香嫩,肥而不腻,清香可口,愈吃愈香,回味无穷。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yf.com/75460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