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卓玛运势网首页
  2. 生肖

狼烟四起猜一生肖谜底,狼烟四起打一肖

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听到“狼烟”、“狼烟滚滚”、“狼烟四起”等字眼,那么狼烟究竟指的是什么,历来一直没有确凿的解释,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有四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狼烟即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起的烟。

在汉语词典中,对狼烟大都作了上述注释。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有一种狼烟,是古时候边塞报平安的信号,取其烟直而聚。这里既对狼烟是狼粪燃烧冒出的烟作了说明,同时又提出了一个与传统报警解释说相悖的观点。但多数学者和读者对狼烟是狼粪煨的烟提出异议,主要疑点有三处:

一是燃狼烟缺乏足够数量的狼粪资源。古代的长城有万里之长,若按十里一烽燧概算,也有上千个烽火台,即使需要三分之一的烽燧在发生战事时依次报警,在300个左右的烽火台上燃放狼烟,没有上千匹狼专门供给狼粪恐怕都是杯水车薪。更何况狼是狡诈的疾行猛兽,它消化力强,排粪量少,行动又神出鬼没,单凭守护烽火台的区区几个士卒,要想收集到足够数量的狼粪,决非像羊圈里挖羊粪那样轻而易举。

狼烟四起猜一生肖谜底,狼烟四起打一肖长城烽火台上的“狼烟”

二是狼粪不易燃烧而且烟量不足。有人研究过狼粪,发现狼粪里几乎全是动物的毛发及粘合毛发的石灰粉似的骨钙。狼粪中的动物毛发经过狼胃酸的强腐蚀,狼小肠的强榨取,毛质纤维早已失去任何韧性,只要轻轻一捻,松酥的纤维就会立刻化为齑粉。狼烟不易点燃,点着后,烟呈浅棕色,比干柴冒出的烟还要淡,而且空气中弥漫的是狼臊味和动物毛发的焦腥味,根本没有浓烟滚滚的景况。

三是狼烟也不完全是笔直的。任何物品燃烧时,如没有风力的影响,烟都是直的;若有风,则是东风大了随东走,西风大了随西飘,狼粪燃出的烟也不例外。因此一些学者得出结论,狼烟与狼粪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于是又有了狼烟是狼粪和柴禾混合燃起并冒出直烟的说法。说是这种烟颇有个性,无风笔直而且在高空不易散开,很远就能看见。也有人提出,燃狼烟不用狼粪,用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杂草等植物,现敦煌玉门关附近的汉长城边堆放的数堆积薪就是证据所在。

第二种说法认为,狼烟即烽火。

汉代广泛应用烽火作为通信工具。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剪伯赞说:“在汉代沿长城全线,西至罗布泊,直达克鲁库特格山麓,皆列置堡垒烽燧,以为观望敌人及传达烽火信号之用……万里相望,于是中国西北,筑成了一条坚强的防线。”汉朝时候,一般说的是“五里设一燧,十里有一墩,三十里一堡垒,一百里一城寨。烽燧是系列军事设施的最基层单位,常设在靠近水源和地势较高的地方。”

狼烟四起猜一生肖谜底,狼烟四起打一肖阳关烽燧

利用烽火报警,汉朝对此有严格的规定。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炬,燃积薪”。捆扎成束的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燃料叫积薪,白天煨烟称燧,晚上点火称烽。白天除煨烟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方式叫举“表”,办法是在高高的烽火台上置一烽竿,类似汲水的桔槔。烽杆上缠上纺织品,平时放下,遇有敌情立即举起,称为“表”,一般为白色,便于识别。若遇大风大雨,施放烟火不成,则必须及时派出快马“亟传檄台,人走马驰”,报告上级。若敌情万分危急,或敌已攻下烽火亭障,该亭不能按时举火,则应由相邻亭台点火,依次通报下一个烽火台。

狼烟四起猜一生肖谜底,狼烟四起打一肖玉门关附近烽火台旁的积薪

据历史记载,汉武帝时,卫青以烽火作为进军的号令,那时的烽火对屯驻官兵来说,无疑是无声的至高无上的命令。有人用诗来形容当时信息传递之迅速说:“骑候至甘泉,烽火通长安”。甘泉在今陕北,离汉都长安大约300里,烽火通信迅速可达,可见当时军事通信的效率极高。

烽火的历史源远流长,西周烽火通信史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史记·周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即“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这个记载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时期作为烽火通信已形成正式制度,与击鼓传声相互使用,所谓“烽可遥见,鼓可遥闻”。这种通信方法虽是沿用原始的声、光通信,但有所发展。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宫涅继位,就是周幽王。这个周幽王十分昏庸,执政后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选佳人找美女。有个姓褒的大臣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他下了监狱。姓褒的大臣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想把他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花容月貌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献给幽王,想替大臣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亦乐乎,就把关押的大臣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整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似有万般幽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不开金口。

周幽王出了一个嘉奖令: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精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馊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今陕西临潼东南的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燃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燃起来。

这样一个接一个燃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喜不自胜地拍案叫绝:“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看到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立即披甲上马,马不停蹄地向骊山聚集。没想到赶到那儿,却是风平浪静,连一个犬戎兵的鬼影子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楞地不知所措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方知上了当,怨天忧人地憋着一肚子气搬师回营去了。

褒姒起初被蒙在鼓里,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把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急躁躁、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发生了什么事情。幽王一五一十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她,褒姒终于忍俊不禁,笑得乐不可支。

狼烟四起猜一生肖谜底,狼烟四起打一肖烽火戏诸侯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轻易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于是联合起来,匆匆忙忙地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财宝一抢而空,放了一把大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的国都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这则故事里讲到的“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晚火光烛天”,指的就是持此观点人士所谓的“狼烟”即是烽火。

第三种说法认为,“狼烟”是大漠上的“孤烟”。

王维有一首诗叫做《使至塞上》,全诗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此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因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海大破吐蕃,当时为监察御使的王维奉旨前往凉州劳军途中有感而作。对该诗中“大漠孤烟直”一句多解释为大漠戈壁中烽火台上的狼烟笔直地升向天空。然而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王维的行动既然是大破吐蕃后,当时的边关应该是和平宁静的,那么就不该有滚滚狼烟燃放。从诗的意境上讲,诗人出了关,眼前一片开阔,放眼大漠,看到的应是夕阳西下时那种旷远宁静、霞光灿烂的壮美景致,而不可能是与“落日圆”对称的实质意义上的狼烟。于是有人指出,诗中的“大漠孤烟”其实是指戈壁和沙漠中一种常见的龙卷风。清人赵殿成说:“或喂边关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只有亲临其境者,才可感悟“直”字的妙处。王维当时所见的可能就是这种回风。这种现象如今在西北沙漠戈壁地带屡见不鲜,当地老百姓称为“旋风”。到敦煌旅游走在去雅丹地质公园的路上,时常可以看到远处或近处有一缕一缕的“轻烟”,它们有时是一柱,有时是几柱,清清淡淡,若即若离,有时在一个地方慢慢地游移,有时则疾速向你近前或远方旋动,这种景象在天气睛朗、风力较小、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出现频繁,在阴天和大风天气则极为罕见。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员认为,“孤烟”应该是指沙漠和戈壁经常出现的小龙卷风天气现象,因为对狼烟“直而聚”的解释最早出现在晚唐,而诗人王维则生活在较早的盛唐。

狼烟四起猜一生肖谜底,狼烟四起打一肖敦煌玉门关附近的汉长城与烽燧

第四种说法认为,“狼烟”是虚指,泛指敌情、战争。

古人有《狼烟》诗:“三道狼烟过碛米,受降城上探旗开”,形容的就是边疆不太平,有战争。“狼烟四起”这个成语指的也是边疆不安宁、不平静的意思。“狼烟”与敌情有关,“狼”与敌人有关。现在所说的“狼来了”,有时不是指实质意义上的狼,而是指一种可怕力量的侵袭。古时的“狼”或“狼烟”有可能指的是打着狼头军旗的突厥部队,也有可能指的是崇拜图腾、并以狼自居的匈奴骑兵,涵盖的意义广泛而又深刻。

究竟哪一种解释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yf.com/92134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